本刊特点:AMI入库国际刊(2022-2026版),官网信息:不收版面费,外文期刊,匿名审稿,
期刊基本信息
出版周期:半年刊 级别:国际刊号
中国国内刊号:无CN刊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杂志社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邮编:100089
电话:010-88819156
微信公众号:北外德语学院(bwdyxy)
官网邮箱:inter-kultur@fltrp.com
官方网站:https://www.degruyter.com/journal/key/ifdck/html
杂志征稿投稿要求
《中德跨文化论坛》创刊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杂志社官方网站信息】
[发表时间]:2021-09-28
《中德跨文化论坛》(德文刊名:Interkulturelles Forum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Kommunikation)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与德古意特出版社(德国)联合出版,以刊登中德跨文化交流领域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
《中德跨文化论坛》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期刊方阵中的重要刊物,旨在以科学的方法探寻中国和德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的模式和机制,存在的问题、误解、冲突及可能的解决路径,贴近实践进行理论探讨,以理论认知引导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德语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建设沟通中国与世界学术界的桥梁。
《中德跨文化论坛》每年出版两期,第一期已于2021年9月正式发刊,可通过期刊主页(https://www.degruyter.com/IFDCK)开放获取(Open Access)已发表的文章。期刊主要刊登德语论文,也收录少量英语论文。常设栏目包括:跨文化学术交流、跨文化媒体传播、跨文化商务交流、跨文化政治交流、经典作品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采用在线投稿系统,投稿网址为: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fdchk
欢迎学界同仁赐稿!
《中德跨文化论坛》征稿通知
(2021年9月1日)
【杂志社官方网站信息】
一、 期刊介绍
《中德跨文化论坛》(德文刊名:Interkulturelles Forum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Kommunikation)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与德古意特出版社(德国)联合出版,以刊登中德跨文化交流领域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
本刊编辑部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每年出版两期,分别于 6 月和 12月发刊。
二、 来稿范围
本刊主要关注中国和德语国家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的模式和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解与冲突,以科学的方法探寻原因及解决路径,贴近实践进行理论探讨,旨在以科学认识引导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德语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本刊欢迎跨文化交流研究领域的原创性论文投稿,其中以基于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为主,适当兼顾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鼓励以跨学科的视野研究跨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刊主要刊登德语论文,也收录少量英语论文。
三、 期刊栏目
本刊主要常设栏目有:
1. 跨文化学术交流(如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学术风格对比研究、跨文化能力评估研究等);
2. 跨文化媒体传播(如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构建、传播策略和效果研究等);
3. 跨文化商务交流(如跨文化广告传播、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等);
4. 跨文化政治交流(如外交话语研究、跨文化语境中的公共外交研究等);
5. 经典作品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
同时不定期刊载对中德双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人士的深度访谈和学术书评等相关论文。
四、 审稿说明
1. 本刊参照国际惯例,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
2. 投稿后 3 个月之内,作者将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能附修改意见)或退稿通知。
五、 投稿方式
1. 研究类文稿一般为 5000—8000 单词;深度访谈一般为 3000—5000 单词;书评类文稿一般为 2000—3000 单词。
2. 本刊采用在线投稿系统,投稿网址为: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fdchk
六、 其他说明
1. 欢迎通过期刊主页订阅本刊,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本刊已发表的文章。
主页网址为:https://www.degruyter.com/IFDCK
2. 本刊根据国际学术期刊惯例,向论文获得采用的作者赠送当期期刊2册;
3. 本刊不向投稿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4. 若有问题,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人:彭立帆;
座机:+86 10 88819156;
邮箱:inter-kultur@fltrp.com
附录 1:编委会成员名单
附录 2:稿件体例与格式
附录 1:编委会成员名单
名誉主编
Jürgen Bolten (耶拿大学)
主编
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
Hiltraud Casper-Hehne(哥廷根大学)
编委(以姓氏字母为序)
Christoph Barmeyer(帕绍大学)
陈壮鹰(上海外国语大学)
Susanne Günthner(明斯特大学)
Patrick Kühnel(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
李媛(浙江大学)
梁镛(特里尔大学)
刘齐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潘亚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綦甲福(青岛大学)
任卫东(北京外国语大学)
Gesine Lenore Schiewer(拜罗伊特大学)
孙进(北京师范大学)
谭渊(华中科技大学)
Friedemann Vogel(齐根大学)
Doris Weidemann(茨维考应用科技大学)
吴晓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劲(同济大学)
郑春荣(同济大学)
编辑部
主任(以姓氏字母拼音为序):
李婧(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晓玲(北京外国语大学)
编辑(以姓氏字母拼音为序):
陆娇娇(北京外国语大学)
Valentina Shuc Yee Ly (浙江大学)
彭立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Michael Peter Pielenz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业务指导
孙凤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附录 2:稿件体例与格式
1. Aufbau der Artikel
• Titel in Deutsch und Englisch;
• Name und E-Mail-Adresse der Autor/-innen;
• Zusammenfassung in Deutsch und Englisch (jeweils 150 bis 200 Wörter);
• Stichwörter in Deutsch und Englisch (jeweils 3 bis 5 Wörter);
• Text mit reproduzierbaren Abbildungen und Tabellen;
• Literaturverzeichnis;
• Angaben zur Person (inkl. Orcid-ID, falls vorhanden).
2. Formatierung und Gliederung
• Schriftart: Times New Roman (für deutsche und englische Texte), 宋 体 (für 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
• Schriftgröße: 10 Punkt;
• Satzspiegel: Blocksatz;
• Gliederung: Die Artikel sollten in der Regel eine Gliederung mit max. drei Ebenen aufweisen. Die Zwischenüberschriften sollten fortlaufend mit arabischen Ziffern nummeriert werden (Beispiel: „1 Einleitung“, „2.1 Kulturdefinitionen“, „3.2.3 Fremdsprachenkompetenz“ etc.).
3. Sprache der Artikel und orthographische Regelungen
• Die Publikationssprache ist prinzipiell Deutsch. Englischsprachige Beiträge werden in begründeten Ausnahmefällen angenommen.
• Für die auf Deutsch verfassten Beiträge gilt die neue Rechtschreibung.
• Die Artikel sollen in gendergerechter Sprache verfasst sein. Die Autor/-innen entscheiden selbst, in welcher Form dies geschieht; dabei sollte auf eine einheitliche Form geachtet werden.
……
更多详情:
https://www.degruyter.com/journal/key/ifd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