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年鉴(打印稿)

《中国新闻年鉴》(年刊)杂志于1982年创办,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内容包括:有关新闻界重要活动的图片;中央领导及有关领导关于新闻工作的文稿; 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法规政策;新闻事业概况;学术论文摘编;新闻工作经验及优秀新闻栏目、节目介绍;新闻媒介及受众调查;中国重大新闻及重要评论;中国新闻界记事;新闻评奖;中国新闻机构介绍;全国报刊出版统计;新闻书目和新书选介;中国新闻界人物介绍等。附录中有报考各院校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试题等。

本刊特点:

中国新闻年鉴

期刊基本信息

出版周期:年刊 级别:
中国国内刊号:CN 11-3287/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0012
邮发代号:大16开
价格:150元/期

杂志社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朝外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9号楼223室
邮编:100026
电话:010-65944421
投稿邮箱(140528更新):暂无

杂志征稿投稿要求

《纪事》——中国新闻界守望新闻、记录新闻,自身也融入新闻。每年的会议(包括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重大采访与报道活动、经营管理工作、媒体科技工作、对外及港澳台交流情况等大事记在《中国新闻年鉴》都得到较全面的记录。

一、高。

作为中国新闻科学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年鉴》,聚拢着中国新闻业界、学界的高端人物作为顾问、编委会成员、特约编委。它汲取高端人物的智慧,站在全局的高度,“描绘神州传媒风云”,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传媒和《南方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先锋派传媒的改革良策尽现其中;它纵览中国传媒年度动向,年度报刊业发展、广播影视宣传、对外宣传、中国广告业发展、中国新闻学研究、中国传播学研究、中国网络媒体等概貌一览无余。陈力丹、明安香、闵大洪等作者又多是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2003年卷创设的《高层论坛》为新闻领导层、管理层特设专区,把他们关于方针政策的阐释及贯彻落实情况、新闻改革的精心策划与决策等一一辑录,王晨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2003年卷 、南振中的《对“三贴近”本质和核心的思考》 2004年卷 等高屋见瓴,阐释精深。张延平的《策划决胜负》 2003年卷 、王春莉的《创新,广播发展的灵魂》 2003年卷 、孙伟的《〈北京青年报〉的编采分离实践》 2004年卷 、刘红兵的《从广东实践看入世后广播电视业的生存与发展》 2004年卷 等来自于实践的理性升华之作,颇富见地,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新。

《年鉴》贵在突显一个“变”字,变则新。《年鉴》反映的内容新颖,新闻业界的新变化、新动向、新举措等都得到全面呈现,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大众报业集团———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2003年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个广播节目获“亚广联”大奖透析》2003年卷、《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的几点经验》2000年卷、《光明日报———在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上下功夫》2004年卷,这些聚焦在《新闻工作经验》栏目中的清新之作既有一个传媒集团的宏观战略,又有一个具体报道的微观战术;既有体制机制创新之道,又有新闻宣传改革创新之术。新鲜的内容,让传媒人可感、可学、可用,2004年卷以《文心雕龙》为依据,对新闻学人习焉不察的“喉舌”进行深入追考,发当代新闻学人之所未发,纠正成说,填补空白,《新华文摘》予以转载。陈卫星的《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2001年卷、陆小华的《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2002年卷、李良荣的《媒体整合的背景及应对举措》2003年卷、陆地的《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化的误区》2003年卷 、潘燕辉的《党报党刊需要的思路变革》2004年卷等新论,看看题目就诱人深入。微言大义,集腋成裘,每年近50篇微缩论文的摘编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年度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中国新闻学年度综述相互映衬,相互补充。

三、精。

精选,精编,精品。面对浩翰的信息海洋,《年鉴》把关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高”与“新”便成了精选的标尺,而精编则是把关人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展示。“高”与“新”都离不开“精”,高视角、新内容都需要精心选择、精细编辑。精选、精编才能出精品。看得出中国新闻年鉴人正在为此作不懈努力,把这棵大树打造成精品。这也是历史赋予中国新闻年鉴人的重任。

四、实。

贴近实际,内容实在,服务现实———这是《年鉴》呈现出的一大特色。贴近实际,是《年鉴》实现“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内容实在是《年鉴》作为反映我国新闻事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的大型史料性年刊的内在要求;服务现实既是中国新闻界的期待诉求,也是中国新闻年鉴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年鉴》真实反映新闻工作实际。《新闻事业概况》竭力用事实说话,倡导用数据、图表说话,尽可能删去无关宏旨的评述可能囿于诸多因素,存在各省风貌不一、参差不齐的状况。传媒调研可谓经世致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既为经院式学理找到实践的归宿,又反过来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利器。《传媒及受众调查》解渴释惑。孙正一等的《我国新闻媒体资本运营情况初探》2002年卷、张国良、丁未的《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2003年卷、蔡雯的《关于我国六省区主要新闻媒介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2004年卷、喻国明等的《信息透明化处理的传播效果》2004年卷等都是结结实实的调查力作。

五、全。

全面搜集,全面记录,全面展示———《年鉴》贵在资料搜集全。“全”与“精”相辅相成,《年鉴》处理精当。综观《年鉴》,大体上有“五全”。

其一,《年鉴》的子目门类全。从新闻事业组成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从2003年卷起 均有涉猎,中央各大媒体以及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尽展年度新闻事业英姿。

其二,《年鉴》编辑手段全。有文字阐释,有图片展示,有列表说明,有数据记载。

其三,《年鉴》记事全。全国新闻界大事分会议、新闻管理、重大采访报道活动、媒体科技、对外及港澳台交流、队伍建设、综合等,分门别类、多角度、多侧面历时性地全面记录。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五四新闻奖等国家级新闻评奖结果一应俱全。

其四,数据信息全。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统计处提供的《中国报刊出版统计》既全面又权威。

其五,相关资讯全。书目介绍,全国年度新闻传播学科新书按时间顺序排列,2001年卷235种,2002年卷290种,2003年卷320种,2004年卷339种,可谓一览无余。新闻机构,从中央新闻领导管理机制、通讯社、报刊社、广播电视台到地方的相应机构以及各省新闻社团,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特。

《年鉴》突出了新闻界的特色,突出了年度新闻界新特点。《年鉴》每年都有特别的策划以专题的形式奉献给新闻界。《年鉴》因“新“而特,创新思维,才有每卷不一样的专辑。2001年卷,由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等梳理的《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事业年谱》极具史料价值。2003年卷设立《中国网络媒体专辑》,其中勾画的“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轨迹”理据结合,内容全面。2004年卷又全力打造《专题:中国传媒集团》,这是中国新闻年鉴人顺应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而匠心独具的大手笔策划,结成硕果的《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是一部独具特色、资料丰富的权威性报告”,给加大改革力度、做强做大的中国传媒界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4年卷还特别组织了《中国新闻专业期刊专辑》,这是传媒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并对新闻专业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卷又一卷《中国新闻年鉴》特别策划的一个又一个专题如珍珠串链般散射出熠熠的光辉。

《中国新闻年鉴》2010年卷于9月出版。《中国新闻年鉴》2010年卷共设20个栏目,包括要文、典章、全国新闻事业专项综述、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社团概况、地方新闻事业概况、港澳台新闻传播业概况、世界媒体峰会专辑、高层视点、中国传媒集团专题、新媒体专题、人物、机构等,在卷首设有图片。

2010年卷《中国新闻年鉴》卷首图片生动记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界的亲切关怀以及重要会议、重大报道、重大活动、事业发展、友好往来等的精彩瞬间。该卷选摘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新闻宣传界负责人2009年对新闻事业的新指示、新阐释和新寄语。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新闻媒体浓墨重彩,谱写华章,该卷特别刊发中宣部新闻局为该刊提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综述》,同时在《图片》《概况》《经验》等栏目中对中央主要媒体和各地新闻界在国庆报道中的突出表现作了较为充分的反映。

2009年,由新华社等9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共同发起,新华社承办的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致辞。该卷为此特设专辑,专辑摘录了9家媒体机构负责人作为共同主席的致辞和4个分论坛主席的发言。该卷关注重大突发事件、重视国际传播是近年新闻界的新动向,在《经验》栏目中设置了相关子栏目。

该卷刊发了2009年中国在新闻宣传、对外宣传、报刊管理、广播电视业、网络业、广告业发展及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方面的宏观综述以及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全国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港澳台地区2009年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概况。

该卷选发了30余位新闻界高层人士关于学习胡锦涛两个讲话和传媒科学发展、新闻理念探讨、新媒体管理与经营、新闻宣传创新等方面的新体会、新思考。选摘了一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实务、媒介政策与管理、媒介经营、国际传播、新闻传播史、新闻教育和新媒介与科技等方面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观点。

该卷继续刊登全国新闻宣传机构、新闻传播机构(包括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新闻期刊)、新闻社团等的详细名录。

年鉴社在人手极少的情况下,建构质量、品位俱佳的《年鉴》编辑工程,实属难能可贵。如果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许可,《年鉴》还可锦上添花。正如《年鉴》主编阎焕书先生希望的那样,《年鉴》记录了中国新闻事业阔步前行留下的美丽倩影,还应该“拍”下在社会转型期,新闻传媒、传媒人不小心跌倒后爬起来的镜像。岁月遗痕,约会有“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著名史学家尹韵公先生在评价《中国新闻年鉴》时指出,“事业仍在大步前进,我们就不能、也不敢说这个报告是‘高山仰止’。事实上,这个报告在总结现状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传媒集团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问题和设想,譬如中国传媒集团究竟能不能打破行业、领域的限制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发展的起点,又是事业的推力”。这同样是给《中国新闻年鉴》提出的课题。

岁月演进,传媒日隆,思想日新。中国新闻事业正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中国新闻年鉴》这棵大树也必将如影随形,欣欣向荣。

刊知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nzhiwang.com/archives/18063

投稿帮助 | 内容纠错 | 进站必看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91 1833 119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2162865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